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0节(1 / 2)





  第147章

  卫添喜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 好不容易等到新年假期, 结果又有事情找上门来了。

  尼森给她送来一封美国数学学会寄来的投稿论文。

  美国数学学会属于国际上顶级的数学研究中心, 其创办的《数学科学》乃是依托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建立的国际顶级期刊, 见证了无数知名数学家的诞生。

  卫添喜当初发表那些前沿论文时,有很大一部分文章都是投给美国数学学会的,她同《数学科学》编辑部的很多编辑、审稿人都打过交道,算是略有私交,但并未深交过。

  在隆德大学的时候, 卫添喜主要研究重心是数学, 不仅给《数学科学》投稿,还充当着《数学科学》兼职审稿人的角色, 时不时给《数学科学》审一些研究较前沿的文章。

  但后来回国之后,她就没有再碰数学研究了, 哪怕带的研究生依旧在从事数学研究工作,但那些学生写的文章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卫添喜的影响, 更偏向于应用数学, 故而卫添喜同创刊于德国的《应用数学报》交流更紧密了些, 同《数学科学》编辑部的联系就渐渐淡了。

  如今《数学科学》又给她寄来稿件,想必是数学界内涌现出了特别有意思、而且争议还不小的文章, 让《数学科学》的审稿团队拿不定主意,不然也不会将文章寄给大洋彼岸的她。

  卫添喜拆开信件, 扫了一眼论文的题目, 眉头挑了挑。

  “有人终于对这一百个难题下手了么?”

  卫添喜从抽屉中拿出一沓空白的纸来, 平铺在桌子上, 提笔开始抄写那个人写在信中的论证过程。

  亲自动笔抄写论文——这是数学界审稿人中约定俗成的规矩。

  抄写论证过程,一方面可以检阅论文作者的思路、逻辑中存不存在重大缺漏,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尊重论文作者的成果,如果这篇论文真能解决重大数学问题,那论文作者写下的手稿便算是文物的一种。

  卫添喜在离开数学界的时候,曾留下一百道数学难题,为数学界的研究者指路,主要是为了给这些数学研究者找一条路走,以弥补她的行为给那些同行造成的困扰……当初她为了做出科研成果,便拜托梅瑟塔教授为她四处搜集数学领域内的难题,找到一个攻克一个,简直就是学术圈内的泥石流。

  在瑞典隆德大学的时候,卫添喜曾听说过一个消息,因为她横插一脚的缘故,很多数学家的研究进度都被打乱,好多博士、硕士的论文也都泡了汤……这一百个命题就是卫添喜补偿给数学界的礼物。

  她替这些数学研究者们解决了难题,自然是要送一些更难的题目给同行们研究的。

  眼看着同行们一天天变秃、一天天变强,卫添喜才能稍稍心安一些。

  只是一连等了这么多年,国际上始终没有出现有人挑战那些题目成功的消息,倒是出现了不少新奇的思路,可惜最后都没能敲开那些谜题的大门。

  一行行算式在卫添喜笔下诞生,论文作者在构思时,运用一种十分新奇的思路将数学命题做了简化,然而,在论文第二页,卫添喜发现了一个致命的疏漏之处。

  “逻辑结构上存在重大缺陷。”卫添喜紧拧着眉头嘀咕了一句,用笔在论文手稿上画了一条线,把错误的那处勾了出来。

  可惜这片论文已经失去了变成文物的资格。

  跳过那处逻辑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的地方,卫添喜假设作者的逻辑正确,继续看下文。

  遗憾地是,后面的结果顺风顺水,证明过程十分顺畅。如果被卫添喜发现的那处疏漏能够解释得清楚,摆在卫添喜书案上的将会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论文。

  卫添喜自己动笔,开始在纸上重新计算那处存在逻辑错误的地方,试图自己补全那个作者的论证过程。

  草稿纸写满三张,卫添喜看着自己笔下推导出来的公式,轻轻吁出一口气,有些失望。

  她推导出来的结果同那作者证明的结果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可以用天差地别来表示。

  将自己的论证过程附进论文中,卫添喜开始撰写审稿回复信。

  在信中,她将这篇论文的优缺点客观地做了评价,并且针对论文中提到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然后封好信封,亲自把信给寄了出去。

  《数学 科学》编辑部为了保证审稿的公平,采用的是盲审制度,论文作者不知道自己的文章会落到哪个审稿人手中,只知道审稿人一定是数学界的权威之一,而审稿人也不会知道自己手中拿着的是谁的文章,从根本上杜绝同行之间‘互捧’的可能。

  同时,也造成了好友之间互相打脸的悲剧。

  卫添喜收到的这篇文章就是她的好友——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德莱克老先生所写的。

  德莱克老先生比卫添喜大了将近四十岁,二人属于忘年交。

  卫添喜十分敬佩德莱克老先生在学术界的威望,德莱克老先生也十分欣赏卫添喜在数学领域中展现出来的才华,然而……卫添喜的这份审稿信怕是会将友谊的小船摧毁了。

  那封信漂洋过海抵达《数学科学》的编辑部时,已经是大半个月后,《数学科学》编辑部的主编亲自看了卫添喜写的回信,又找了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的一些数学家来研究卫添喜给出的审稿意见,最后忍痛向德莱克老先生说了‘no’。

  德莱克老先生对于这件事情极为看重,他的学生门人也拿这件事为荣,毕竟这问题是如今站在数学界顶峰的领军人物——来自华国的神奇少女‘添喜卫’提出来的,如果德莱克老先生能够破解‘添喜卫’的难题,哪怕仅仅是百道题目之一,德莱克老先生都能取代‘添喜卫’在数学界的地位,成为新的那个站在数学界顶峰的人。

  可惜德莱克老先生的投稿信被拒了。

  对这篇文章寄予厚望地德莱克老先生收到退稿信时,差点当场昏过去,缓了好久才缓过来。

  《数学科学》编辑部的主编自然知道论文的投稿作者是谁,他担心德莱克先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还特意将卫添喜的附在回信中的演算过程一并寄给了德莱克老先生。

  虽然他看不懂卫添喜在那张纸上究竟写了什么,但他相信,德莱克老先生能够看懂。

  《数学科学》编辑部主编的猜想是正确的,德莱克先生看到卫添喜给他勾勒出来的问题之后,脸就已经白了,当他将卫添喜的论证过程看完,那张脸已经白的没有了血色。

  “是我错了,有一个推理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计算就运用到了证明过程中去,而现在这论文审稿人证明了我那个推理……是错的。”

  德莱克老先生将卫添喜写的回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将卫添喜指出的这篇论文中的优缺点全都默念了好几遍,痛苦地摇头,“这究竟是谁审阅的?怎么看着这么像是英式英语呢?”

  他刚收入门墙的学生问,“教授,能审阅这篇文章的人,全世界不超过十位,您说会不会是添喜卫亲自审的?”

  德莱克老先生看着拒稿回复信中的行文章法,摇头说,“不会是她。她写的英文邮件我看过,虽说没有明显的单词、语法错误,但用词比较马虎,一点都不地道,属于典型的华氏英语。她存在的那些问题,这篇文章中一点都没有。”

  他那女学生又问,“是英式英语,难道是英国的黛富丽教授?可她的研究并不涉及传统代数领域啊!”

  任凭两人绞尽脑汁地想,那也绝对不会想到,真正写这封信的人正是他们一开始就排除出外的人。

  如果卫添喜能够听到德莱克老先生和他学生的对话,定然会送德莱克老先生一句中国的古语——士别三日,刮目相待。